陳東琪:科技創新驅動中高速增長
7月6日,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主辦的第12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論壇在武漢召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陳東琪在大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的經濟高質量增長有賴于科技創新,業內人士需要對國家規劃有高度與戰略意識,未來房地產行業不要只有項目觀念,要有價值觀念,而價值觀念來自于科技創新。
“作為距離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還有30年的計劃,‘十四五’規劃的意義非常重大。”陳東琪表示,這是中央提出高質量發展,全面系統編制并實施的第一個文件計劃,是一個很重要的五年行動綱領,戰略指向的藍圖。
“十四五”規劃作為未來30年中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解決什么問題?陳東琪指出,未來發展需要解決“質”與“量”的問題,既要高質量發展,又要有匹配高質量發展的速度。
“要通過創新,尤其是核心技術的創新。未來經濟增長不再依賴于要素資源的粗放型投入,而更多逐漸地依賴于質量,依賴于要素創新。”陳東琪表示。
什么是“中高速”?陳東琪指出,增長速度1%~3%是中低速,7%以上是超高速,5%~7%之間可以稱之為中高速。“十四五”時期GDP年均增長可能比“十三五”年均高一點,主要是“十四五”的第一年和“十三五”的最后一年對沖。“按照我的分析,‘十四五’前一年9.3%~9.5%,后四年4.8%~4.9%,平均5.7%~6%。”
從目前數據測算來看,經濟增長在這個區間里面運行,可以實現中高速增長。而經濟增長動力在哪里?增長點在哪里?發展的空間在哪里?陳東琪指出,過去關注資源投入,項目、工程開工,目標聚焦速度,現在需要關注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高回報、高價值。“未來經濟發展的內涵依靠的是技術創新,以科學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戰略思維不一樣了,其中核心是創新。”
“創新,可以形成高附加值的GDP,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未來要在高質量上做文章,不是單純追求地段,還要在綠色、舒適、價值上做文章。”陳東琪表示,比如說幫扶一體化、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使得成本進一步下降,幫助老百姓解決住房問題。所以社會要鼓勵科研轉型,這是時代的要求,是國家進行轉型升級的要求,是進入到世界大國、強國競爭的第一方陣的關鍵動能所在。
為此,國家提出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新興城鎮化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陳東琪說:“我們要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釋放創新的原動力,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在某個局部、領域、地方、企業進行創新,而是系統性、全局性、革命性、全國性的進行,包括每個人、每個行業、每個領域,每個環節。”
“要進行系統性創新,需要通過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產業體系升級、創新環境的培育和塑造。”陳東琪表示。
首先,研發投入,國家與企業的研發投入一定要加大力度,因為技術進步可以獲取專利,對產品、生產帶來質的變革。中國正在從2000年占世界研發比重的5%提升到2020年的23%,占GDP比重從2000年的1%提升至2020年的2.4%,在5G、人工智能、云計算、數字化這些領域,正在成為技術驅動創新的重要力量。
其次,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會帶來工程師紅利、人口質量紅利出現,這正是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最重要的動力因素。“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本增長將進入到快速上升時期,包括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國際人才的吸納、回國留學人員。
第三,產業優化、產業體系升級,要從低端向中高端、高端,由跟跑、并跑到領跑邁進。包括基礎設施體系的建造升級,需要從煤電向清潔能源轉變,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發展現代服務體系與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保持制造業水平不跌破占經濟總量的25%,爭取到27%-28%,提升制造業技術與檔次。
第四,創新環境需要加強對軟、硬環境的建設,包括安全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的建設。
為此,陳東琪認為,“十四五”時期要處理好經濟發展中高質量發展和中高速發展之間的關系,宏觀層面需要留意,防止資產泡沫化,防止通貨膨脹,因為高通脹、高資產價值會影響制造成本、生活成本,影響整個經濟生態發展。貨幣政策層面,不搞大水漫灌,有關部門要穩定資產價格預期。
微觀層面,減稅降費、“放管服”進一步推進;培育新增長點,包括聚焦做大做強新一代戰略企業,如新材料、航天航空、海洋裝備,量子信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補齊短板,實現產業技術再造工程,如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產業技術等等;改造提升碳排放比較高的傳統產業,做優做精,如石化、鋼鐵、有色、房地產;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如海洋工程、航天工程、移動通信、風光水發電等行業。
“每一個產業都應該研究在‘十四五’期間如何實現創新,如何通過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高價值增長。”陳東琪表示,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轉型要實現低碳化、數字化、智慧化。
從量來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按照目前的城市化率進程大概測算,每年增長0.8%,2025年城鎮人口會達到9.7億人,新增人口8000萬人;從質的角度來看,加速提升房地產向低碳化、綠色化、數字化、便利化轉型,包括增量開發與存量的城市更新,要立足長遠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非常關鍵時期,站在2021年的起點上謀劃2049年,要放開思想、加緊謀劃落地,多想、敢做,這樣可以達到目標,把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中高速增長協調推動起來。”陳東琪說。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李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