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村”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被花椒林簇擁的光明村 柴峻峰 攝
九月的鄉村,是農人彈奏的樂章,是小康畫卷的展演。
行走在全市“花椒第一大村”——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的田野上,椒林漫山遍野,椒香沁人心脾,民房安全漂亮,交通四通八達,人民喜笑顏開,好一幅幸福和諧的小康生活景象。讓人很難想象,這是那個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群眾曾經喝的是“望天水”、住的是杈杈房、穿的是縫補衣的“貧困村”。至2001年底,光明村人均純收入僅有可憐的900余元。
柴峻峰 攝
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光明村于2007年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從種植玉米、洋芋轉向了花椒種植,至2014年,花椒種植面積達到3700余畝,群眾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然而,天不遂人愿,魯甸6.5級地震讓剛有起色的光明村跌入谷底,全村65人在地震中遇難,房屋基本倒塌殆盡。
丁世新 攝
讓災區群眾從傷痛走向新生,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的牽掛。6年多來,光明村銘記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更加”的殷殷囑托和“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的思想指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兩大戰役”,實現了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精神面貌“四個根本性轉變”,花椒產業種植面積達到了1.3 萬畝?!棒數榍嗷ń贰薄棒斅橄恪钡戎放飘a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徹底摘掉千百年來的貧困帽子。光明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從“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椒村”,貼上了富裕、文明、和諧的標簽。
丁世新 攝
接續鄉村振興,依然需要從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和脫貧攻堅精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黨史學習教育中,光明村組織黨員干部到地震遺址公園、防災減災體驗館等地開展體驗教育,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村史館和老年大學,創新“院壩”“火塘”等宣講品牌,采取唱紅歌、文藝表演等形式,弘揚新時代紅色精神,教育引導黨員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重整行裝再出發,擘畫鄉村振興新畫卷。
椒林雞 丁世新 攝
“人在林中住,雞在林下游;錢從樹上摘,財從養殖來;感謝國家好政策,全村群眾富起來?!币皇状蛴驮?,道出精氣神,光明村人知恩圖強、感恩奮進,依托萬畝花椒林發展“椒林雞”、鵪鶉等林下養殖業,豐富產業新業態,在鄉村振興路上不斷奮力前行。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建忠 通訊員 胡華玉 馬祎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張宗健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