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COP15丨守護烏蒙山
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片區全部分布在邊遠山區,管護范圍面積大、資源保護任務重、森林防火形勢嚴峻,資源調查、科研監測等基礎性研究工作量大、任務重。長期以來,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的干部職工,特別是基層一線的護林員,他們不論風吹日曬還是嚴寒酷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不通電、不通路、沒有通信信號的深山保護區一線,默默堅守崗位,當好生態哨兵,為守護好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綠水青山貢獻力量。
近日,記者從昭陽城區經銀昆高速公路向北至豆沙立交駛出高速公路,沿著213國道與柿鳳二級公路行至彝良縣洛旺苗族鄉,然后從懷來村溪口轉入村組公路進入中廠村,途經苗族風情景點月亮灣再向上5公里左右,就進入了海子坪自然保護區。在未進入林區前,就看到一棟一層石混結構的房子,墻壁正中掛著“海子坪自然保護區管護工作站”的牌匾。陳舊的房屋,斑駁的牌匾記錄著歲月的滄桑。長期居住于此的員工幾乎沒有本地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這片土地上,守護著這一片綠水青山。
在采訪中,記者不斷被他們守護保護區的故事所打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記者心中,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
周訓平,這位51歲就有著31年工齡的“老同志”,指著管護站旁的一棵胸徑近30厘米的樹說:“我剛來的時候,它還是樹苗,現在樹木長大了,我們也老了,這棵樹見證著我們的護林經歷?!痹诓稍L中,他講述了31年來的管護經歷。家住洛旺鄉樹草村四平村民小組的周訓平,于1990年12月到海子坪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剛到這里時,整個林區快成荒山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在10多位同事和10多名護林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30多年的管護,才有了今天漫山遍野的竹林與樹林,還有不斷增多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霸?0年前,我就發現過老熊,當時我在林中巡山,突然間聽到溝對面的山林中出現了聲響,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只老熊,當時我的心都快要跳出了胸膛。但面對老熊,不能表現出膽怯啊,我故作鎮定地站立在原地,手緊緊握住鐮刀,目視著老熊的動向,就這樣僵持了約半分鐘左右,老熊才慢吞吞地朝著另外一個方向而去,而我也迅速轉身撤離那個區域?!闭f起那次“遭遇”,周訓平至今仍心緒難平。
說起管護站生活的艱辛,更是讓人心疼不已。
管護站一棟一層的石混結構管護房,還是15年前修的,由于當時的建筑工藝和交通不便,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建設,沒過幾年就開裂漏水;交通則到2016年才有所改善。以前管護站職工每次輪到值班,都得自己采購好糧食、蔬菜及生活用品,自己背著去管護站。職工陳廷平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說:“記得有一次,我買了15公斤的生活物資,用背簍背在背上,手中還提著一個蜂窩煤爐子,當時沒有順風車,我就從牛街集鎮一直步行到海子坪,20多公里路程就走了大半天,累得要死。在海子坪,如果要外出購買生活物資,要么步行翻山到四川的大雪山鎮上,要么步行翻山再走兩個小時到威信縣長安鄉安穩村去買,不管走哪條路,一個來回都得花上六七個小時?!?/p>
“取暖、做飯,燒的是煤炭,照明用煤油燈,時間久了一屋就黑黝黝的,用手一抹,黑色煙灰就沾滿了手掌?!标愅⑵秸f。
由于當時沒有電,職工們為了緩解寂寞,就用干電池供電播放錄音機來聽音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就成了職工們夜晚最好的陪伴。1998年,他們從四川境內拉了一組民用電過來,但由于路線遠,加上翻山地段風大,冬天雪凌也大,一年差不多有一半時間處于停電狀態。直到2006年,洛旺鄉境內的塘房電站建設好后,用電困難才得到緩解。
生活的困難,管理的艱辛,磨礪著這群默默奉獻的管護人員。他們堅守初心,把林區綠水青山當作自己的財產,一直用心、用情、用力呵護。周訓平從屋角拿出一枝水青樹(記者百度發現:水青樹,稀有樹種。水青樹科落葉喬木,第三紀古老孑遺珍稀植物,木材無導管,對研究中國古代植物區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統及起源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枝條說:“這些年來,生態得到了很好修復。水青樹種群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自從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專家發現這個樹種后,我們在巡山過程中仔細地尋找過這個樹種,到現在經統計在冊的已達100多株,初步估計有1000株左右。同時,我們在管護區還發現了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珙桐種群,還有十齒花、白青樹等稀有植物群落。野豬至少也有300頭左右,野雞、老熊、白鷴等動物也不斷被紅外相機拍攝到?!泵恐v起這些,管護站職工都如數家珍,仿佛自己擁有了巨額財產一般自豪……
在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護下,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了以峨嵋栲為代表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更加穩定,面積有所擴展;以珙桐林、水青樹林、十齒花林等為代表的原生植物群落保存完整,沒有受到任何破壞;以南方紅豆杉、桫欏、福建柏、連香樹、白腹錦雞、貴州疣螈、四川山鷓鴣、紅腹角雉等為代表的主要保護對象數量穩中有升,生物群落更加穩定,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他們,就是這么一群名不見經傳的人,幾十年如一日地扎根深山。他們不但是生態資源的守護者,更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見證者,他們的堅守,只為呵護那一片綠水青山,他們把青春和熱血都貢獻給了這片土地,他們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可愛的人!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毛利濤文/圖)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聶學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